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资讯 » 智能制造 » 制造业招人有所下降——正文

制造业招人有所下降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1-22 来源:网络 录入/校对:管理员 浏览次数:901
  近日,省人社厅、省教育厅联合发布《2017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》。《报告》显示,山东201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(以下简称“毕业生”)数量达到60.68万人,占全国总量的7.63%。其中,非师范类毕业生56.54万人,师范类毕业生4.14万人,增量增幅再创历史新高。截至2017年12月底,全省共有57.17万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单位,总体就业率为94.22%,同比增长0.45个百分点。
  专科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
  根据《报告》,在非师范类毕业生中,按学历统计,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1.88万人,就业率为92.61%。其中,博士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为0.11万人,就业率为88.00%;硕士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为1.77万人,就业率为92.71%。
  本科生实现就业人数21.03万人,就业率为92.51%。其中,双学位毕业生就业率为100%。
  专科生实现就业人数30.42万人,就业率为95.74%。
  从学科门类来看,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工学,就业率为94.98%;其次是农学,就业率为94.59%;此外,就业率超过90%的学科还有4个,分别是管理学、经济学、医学和理学。
  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农学,就业率为95.88%;其次是工学,就业率为94.33%;此外,还有6个学科就业率超过90%,分别是理学、法学、医学、文学、经济学和管理学。
  专科生各专业大类就业率均超过93%。其中就业率最高的是环保、气象与安全大类,就业率为98.50%;其次是制造大类,就业率为97.42%。
  按性别统计,男生实现就业人数25.34万人,就业率为95.00%;女生实现就业人数27.99万人,就业率为93.72%,低于男生就业率1.28个百分点,低于总体就业率0.6个百分点。
  “恋家”情结依旧
  78.02%省内就业
  山东学子“恋家”情结由来已久。数据显示,2017届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仍然以省内就业为主,占比78.02%,其中青岛和济南两市接收毕业生占比达35.10%;出省就业毕业生占比达20.20%,主要流向江苏、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广东等地。
  从就业行业流向来看,卫生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成为接收毕业生最多的行业,比例为18.83%;值得注意的是,山东制造业用人需求下降,接收毕业生的比例仅占10.49%,排列第二;另外,信息传输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,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是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两个行业,比例分别为6.76%和6.55%。
  为做好2017年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,省人社厅通过“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”组织了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网上调查活动,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7.75万份,样本占全省非师范类毕业生总人数的31.40%。根据146972人反馈数据统计,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605.60元。
  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当前月收入平均值看,研究生为4848.92元,本科生为3971.45元,专科生为3380.82元。毕业生工作单位“五险一金”缴纳齐全的占65.77%;“有五险,无一金”的占23.83%;“五险不全”的占6.35%;“完全没有”占4.05%。
  对毕业生当前工作满意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,61.53%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表示“很满意”;认为“较为满意”的占29.54%;认为“基本满意”的占8.20%;“不满意”的比例仅为0.73%。“薪酬制度不合理”和“工作强度(压力)太大”是毕业生对当前工作不满意居前两位的原因,比例分别为34.22%和23.17%。
  创业两大方向:
  科技成果和创意小店
  大学生思维活跃、充满活力、喜欢接受新鲜事物。但由于没有进入社会,商业意识、社会经验、企业管理、财务及营销等方面都比较欠缺,因此大学生创业有其优势,也有局限性,更需“扬长避短”的创业智慧。
  调查结果显示,“科技成果”是毕业生创业主要方向,比例达25.22%;其次是“创意小店”,比例为23.15%;“连锁加盟”“科技服务”和“电子商务”比例也较高,均超过10%。
  “参加创业大赛”和“创业扶持资金”是自主创业毕业生最希望获取的两项服务,选择比例分别为21.40%和18.48%;“创业过程跟踪指导”和“创业项目”的选择比例也较高,都超过10%。
  未就业毕业生是就业大军中的一个重点群体,我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就业工作。通过调查数据分析,未就业毕业生基本处于就业准备状态,近半数毕业生在求职准备中,26.17%的毕业生处于备考机关事业单位和升学状态。

  毕业生暂不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就业自信心不足以及就业意愿不高,“感到自己能力素质不够强,先‘充电’”选择比例最高,达32.43%;其次是“对就业没有迫切性”,比例为24.12%;“没有遇到自己满意的工作”选择比例也较高,占14.23%。

来源:大众日报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